50-60(15/41)
把红薯块从上方的投料口投进去,拿一个盆在下面的出料口处接着,源源不断的被磨碎的红薯就会从出料口处滑下来。
丹丹好奇的戳了一下,又嫌弃又开心的举起来手:“姐姐,像泥巴。”
的确像泥巴,因为现在还没有过滤,里面还有大量的淀粉。
一盆接完之后再换一盆,不得不说科技改变人类命运,用机器的确要比手动的快的多,甚至要比切块还快,很快就磨好了。
接着刘姨又去找了几块大纱布叠在一起,她说:“这纱布一定要够大,因为要拎起来挂着,小的纱布最多勉强装住,但是四个角没有余量,不好绑起来。”
为什么要拿好几块呢,因为农家乐没有专门做红薯淀粉的大纱布,所以刘姨觉得一块纱布有点薄,滤不好,还担心破。
这和之前做秋梨膏的时候不一样了,秋梨膏当场挤完就行,这个却要像徐雪筠做干巴酸奶一样,一点点的滤出来,滤干净。
不过因为现在红薯泥还是比较干的,挂一晚上也出不来水,所以得先往里面加点水,让它成为‘红薯浆’。
“这水能多加就别少加,多加了反正就是沉淀的时间久一点,要多用几个盆子装,也不费事,但要是少加了,太稠,红薯浆就全部都留在纱布上了,滤不下去。”
刘姨一边说一边往里加水。
她加完第一盆,其他几人大概知道红薯浆和水的比例是一比二,也开始比照着加水。
刘姨还说:“其实最好用缸,尤其是四川自家的那种大土缸,因为那种比较高,下边收口还窄,明天好舀水,但是咱这儿没那么多大土缸,就只能用盆了。”
农家乐不锈钢盆倒是有很多的,所以刘姨也算是尽力找了几个最高的不锈钢盆。
这都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经验,几人听得很认真,如果不是他们的东西都带不回去,说不定还有人会拿本子给记上。
把水加进去之后,就用长柄锅瓢费力搅开搅匀,全部搅匀之后,刘姨就把纱布给吊起来了。
厨师长这一会功夫也忙完了,过来一瞅给她搭了把手,还奇怪:“你这吊的和我老家吊的不一样,咋是这个吊法。”
“那一家一个吊法,反正能吊起来就行。”
刘姨的吊法是找两根木条做了一个十字架,然后把纱布的四角都给钉在木条的四角上,这木工活都是刘姨自己做的,厉害着呢。
接着就可以过滤了,刘邦这一会儿半点儿都没插科打诨,严肃正经的好像不像是他一样,一瓢一瓢的往纱布里加着红薯浆。
刘姨就开始握住十字架的两角开始晃动。
“这滤浆也是有手法的,你不能让这个纱布一直不动,这样纱布下边就被堵住了,红薯浆就过不去,你得让红薯浆在这个纱布里一圈一圈的转。”
众人一看,发现还真是,在刘姨这样的过滤手法下,纱布中留下来的红薯纤维都被团成了一个团,而没有糊在纱布上。
朱棣终于没忍住问了:“刘姨,如果不想手工做,也没有研磨机,可以用石磨吗?”
石磨出现的时间非常早,最初叫做‘硙’,只知道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它,相传是鲁班发明的,能够确认的是直到汉代,‘硙’这个名称才被磨取代。
鲁班是我国的建筑鼻祖和木匠鼻祖,战国《世本·作篇》中记载说,春秋战国之际的公输般发明了旋转型石磨,公输般就是鲁班,因为时间太过久远,所以公输般这个名字有两种解释,最被众人认可的是说鲁班其实姓姬,公输是他的氏,名叫般,“般”和“班”同音,古时通用。这一点可以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