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7章 霁霭戏楼传奇(2/5)
。他的演出场场爆满,甚至吸引了一些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前来观看。这些上层人士对念秋的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,并纷纷出资支持他的戏曲创作。与此同时,念秋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霁霭戏楼。他时常与戏楼保持书信往来,将自己在京城的所见所闻、所学所得分享给戏楼的众人。他还邀请霁霭戏楼的一些年轻艺人来京城学习交流,让他们开阔眼界,提升技艺。
几年后,念秋决定带着自己的戏班回到家乡。他要在霁霭戏楼举办一场盛大的演出,将自己在京城的所学所悟展示给家乡的父老乡亲。演出那天,霁霭戏楼前人山人海,周边城镇的百姓也纷纷赶来。念秋和他的戏班表演了精心准备的新戏,精彩的演出让台下观众如痴如醉,欢呼声、掌声经久不息。
这场演出不仅为霁霭戏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耀,也让家乡的戏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。在念秋的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纷纷投身于戏曲学习之中。
念秋深知,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。他在霁霭戏楼开设了戏曲学堂,亲自授课,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让霁霭戏楼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在念秋的努力下,霁霭戏楼的戏曲学堂办得有声有色,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年轻学子在这里汲取着戏曲的养分。然而,此时的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,内忧外患不断,百姓生活困苦,戏曲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。
尽管如此,念秋并未气馁。他决定带着戏班走出戏楼,到各地的村镇去演出。他们的演出不为盈利,只为在艰难岁月里给民众带去一丝慰藉与希望。每到一处,念秋和戏班成员们便在空旷的场地搭起简易戏台,为村民们表演经典剧目。
在一次前往偏远山区的演出途中,戏班遭遇了罕见的暴雨。道路泥泞不堪,运输道具的马车陷入泥坑,无法前行。众人齐心协力,用了几个时辰才将马车拉出泥坑。可此时,大家又累又饿,干粮也所剩无几。但当他们看到远处村落里村民们期盼的眼神时,没有一人抱怨,依旧咬牙坚持前行。
到达村子后,村民们热情地迎接了他们。看到戏班成员们疲惫的模样,村民们纷纷拿出家中仅有的食物和热水。那一刻,念秋深刻感受到了戏曲与民众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。这场演出格外顺利,村民们看得如痴如醉,结束后还久久不愿离去。
随着战乱的加剧,不少年轻人被征召入伍。戏曲学堂的学生数量也因此锐减,念秋心中满是忧虑。他深知,戏曲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就在这时,一位曾经在京城结识的文人找到念秋。这位文人如今投身于文化救国的事业中,他建议念秋以戏曲为载体,创作一些鼓舞士气、激发民众爱国情怀的剧目。念秋深受启发,立刻与戏班的编剧们投入创作。
经过数月的努力,一部以抵御外敌为主题的新戏《卫国忠魂》诞生了。念秋亲自担任主角,演绎一位弃文从武、保家卫国的书生。该剧首场演出选在了霁霭戏楼,台下坐着的不仅有普通民众,还有不少即将奔赴前线的士兵。
演出中,念秋慷慨激昂的唱腔、生动的表演,将书生的爱国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台下观众无不被深深打动,不少士兵热泪盈眶,高呼着保家卫国的口号。这场演出不仅为士兵们壮行,更在当地民众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。
此后,《卫国忠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