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章 竹筠戏楼(3/6)
坐在主位上,神色阴沉,周围还站着几个面色不善的侍卫。王爷缓缓开口道:“听闻你们竹筠戏楼曾藏有前朝珍宝,本王对此十分感兴趣。你们今日如实说来,珍宝现在何处?”原来,王爷不知从何处听闻了戏楼与珍宝的传闻,便设下这鸿门宴。
李班主坦然道:“王爷,珍宝之事属实,但已上交给朝廷,有官员可以作证。”王爷却冷笑一声:“哼,本王岂会轻信你等之言。若不说出珍宝下落,你们今日谁也别想离开!”
阿瑶心中又气又急,说道:“王爷,我们不过是普通戏子,靠唱戏为生,又怎会私藏珍宝。您如此逼迫,实在有失身份。”王爷恼羞成怒,一挥手,侍卫们便冲了上来。
苏然迅速将阿瑶与李班主护在身后,与侍卫们对峙起来。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王府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。紧接着,一位宫中太监模样的人匆匆走进来,对着王爷行了个礼道:“王爷,圣上得知您扣押了竹筠戏楼之人,特命老奴前来传旨。圣上听闻竹筠戏楼为传承戏曲文化尽心尽力,还曾主动上缴前朝珍宝,特嘉奖戏班,赐金牌一枚,准许自由出入京城。王爷若再为难,便是抗旨不遵。”
王爷一听,脸色瞬间变得煞白,连忙跪地接旨。太监将金牌交给李班主,又瞪了王爷一眼,便带着众人离开了王府。
经过此番波折,阿瑶、苏然与李班主对名利看得更淡了。他们带着圣上赏赐的金牌,回到了小镇的竹筠戏楼。此后,他们更加专注于戏曲的传承与创作,将竹筠戏楼的戏曲文化传播得更远,让更多人领略到戏曲的魅力,而戏楼中也始终传唱着他们坚守与传承的故事。
回到小镇后,竹筠戏楼因圣上嘉奖的缘故,声名远扬至更远的城镇。各地戏曲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,或求学技艺,或只为听一场原汁原味的演出。阿瑶、苏然和李班主应接不暇,却也满心欢喜,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。
在这纷至沓来的人群中,有个叫灵秀的小姑娘,她年方十三,生得伶俐可爱,对戏曲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与天赋。阿瑶一眼便相中了她,收为徒弟,悉心教导。灵秀十分刻苦,每日天未亮便起身练嗓,一招一式都学得有模有样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李班主年事渐高,身体大不如前,但他仍坚持在一旁指导众人。他看着戏楼日益兴盛,看着阿瑶和苏然将戏曲传承下去,心中满是欣慰。然而,李班主心中一直藏着一个秘密,那是关于竹筠戏楼一段更久远的历史。
一日,李班主把阿瑶、苏然和灵秀叫到跟前,缓缓说道:“我自知时日无多,有些事也该告诉你们了。竹筠戏楼最初建造并非只为唱戏,而是当年一位戏曲名家为了躲避战乱,在此搭建的临时避难所。后来,这位名家发现此处百姓对戏曲热爱有加,便决定留下,将戏楼逐渐扩建。这位名家,便是我的先祖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众人听后,皆是一愣。阿瑶问道:“师傅,那这与我们现在有什么关联呢?”李班主微微叹气:“这位先祖留下了一本戏曲秘籍,据说记载着许多失传的戏曲绝技和精妙的表演方法。多年来,我一直在寻找,却始终没有头绪。或许,这是命中注定,要你们去揭开这个秘密。”
李班主去世后,阿瑶、苏然和灵秀决心找到那本秘籍。他们翻遍了戏楼的每一个角落,却一无所获。就在他们感到绝望之时,灵秀在整理李班主遗物时,发现了一本破旧的账簿,账簿的夹层中隐隐透出一张纸条的一角。
灵秀小心翼翼地抽出纸条,上面写着一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和图